股票配资机构 浓情跃纸上 四海汇乡音

栏目分类股票配资机构 浓情跃纸上 四海汇乡音

你的位置:配资炒股_专业配资公司_在线炒股杠杆平台 > 配资炒股 >

股票配资机构 浓情跃纸上 四海汇乡音

发布日期:2024-08-12 18:31    点击次数:148

  “非侨无以言潮股票配资机构,非潮无以论侨.......论及‘潮侨’,一言以蔽之:仁义当先,桑梓为重!”翻开“潮侨四海”系列丛书,“潮”与“侨”二字所包含的情感重量跃然纸上。

  日前,由汕头市政协、汕头市委宣传部牵头编撰的历史故事丛书《潮侨文史》后四册正式发行,截至目前,该系列8本读物已全部发行。丛书旨在弘扬海外潮侨热爱祖国、情系故里、坚韧不拔、笃诚守信的精神,希望书籍的出版在给后世留存历史资料的同时,也让更多侨后代了解家乡热土上曾经出现过的辉煌,进一步凝聚侨心侨力侨智,汇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

  记者从“潮侨四海”系列丛书编委会获悉,为了高标准完成编撰工作,丛书编辑人员深入潮汕三市有关侨乡、侨祠和侨属等开展调研、走访等活动,掌握了大量客观现实的、多类型的一手材料。近日,记者对话“潮侨四海”系列丛书后四册主创人员,听其讲述书籍编撰背后的故事。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陈斐仪

  南方日报记者余丹

  一砖一瓦见证思乡之情

  《潮侨名宅》《潮侨名村》主创、汕头市政协文史委特约研究员陈琳藩和汕头市政协文史研究会会员翁志雄在过去两年时间内,专注于跟有故事的潮侨村落、建筑打交道。他们深入探访侨宅120多座,走访侨村近40个,拍摄照片超过1万张,从中精选出500多张编入这两本书中。

  近年来,汕头市积极推进侨乡建设、讲好侨乡故事,打造推选出一批既具有潮汕文化特色又兼具侨文化元素的“最美侨村”。陈琳藩介绍,《潮侨名村》一书在汕头十大“最美侨村”的基础上展开调研走访,最后选取潮汕地区较有代表的侨村26处,其中特别将近、现代潮侨集中投资建筑的小公园片区,和当代汕头市政推动潮侨建筑的华侨新村纳入,使之内容更加丰满。

  “我们密集地下乡收集线索,向侨眷、侨属了解情况,为的就是掌握一手材料。”据陈琳藩介绍,不少村落和侨宅,他们去了不下2次,只为了拍摄到最佳素材。而这样接地气的走访带来的收获斐然,让主创们直言惊喜连连。

  翁志雄告诉记者,许多宅院名气不大,但宏伟的外观和精美的建筑细节设计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翁志雄不仅关注建筑的外观,还将镜头对准了住宅里精美的装饰,“许多建筑装饰体现了中西文化的高度融合及本土建筑的演变过程。”

  位于汕头市潮阳区谷饶镇上堡村的侨居五常里,是一处占地近7000平方米的中西合璧建筑,在其后花园之中有一座“小可楼”最为奇特。这是一座法式别墅,有着鲜明的现代建筑特色;但是其顶层却是潮式的“下山虎”格局,且利用中庭的位置建了一座凉亭。更令他们惊喜的是,在小可楼中发现了民国时期的挑水马桶,且完好无损。同样是“下山虎”格局的洋楼别墅——潮阳东观楼中也保存着民国期间的浴缸。这些都是中西合璧的最好见证。

  有的宅院则是家族信仰的见证。在汕头市金平区鮀莲街道的赖厝社区岭下,有一处“双背剑”传统潮式民居,其中还附有小花园“怡园”。这是印尼华侨赖学友和越南华侨赖福强两兄弟于1916年合建的居所。历经百年风雨,该居所日渐破败。2019年,该住宅迎来转机,赖学友的曾孙女、旅居海外的侨四代赖丽芳发起出资重建祖宅,历时2年才竣工。落成时,赖氏族人为纪念祖宅始建和重建,皆缘于侨资、侨力,为其取了“基源侨居”这一新名字。

  “这是一座以侨匾门的居所,是侨胞侨资对侨宅进行二次创作的作品。”陈琳藩欣喜地表示,时隔百年第四代侨胞重新出资修祖宅,是对传承二字最直接的体现,浓厚的桑梓情代代传承,凝聚于一砖一瓦之中。

  祠堂文化、慈善文化一脉相承

  “潮侨四海”系列丛书的出版不仅需要主创人员实地调研的严谨治学态度,更需要主创者对潮侨文化经年累月的沉淀。《潮侨祠堂》主创、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蔡海松研究潮汕传统建筑已30多年。他告诉记者,《潮侨祠堂》一书收录了祖祠和私祠两种类型的祠堂共21个,分布于潮汕三市,选取的标准是知名侨领的贡献度以及祠堂建筑的独特性。

  以潮州市潮安区彩塘镇金砂乡的从熙公祠、揭阳市惠来县溪西镇鲁阳村的荣才林公祠为例,祠堂的内外建筑构件巧妙地采用石雕、木雕、陶塑、灰塑等工艺装饰,图案题材广泛,造型生动逼真,是具有潮汕传统特色的乡土建筑。

  位于汕头市潮阳区谷饶镇的梅祖家祠,则以其四厅相向的空间架构、古朴大气的石构件、精美的石雕木雕装饰闻名。“拜亭的梁架上以狮子的数量最多,形象最为生动。它被当作象征美好如意的吉祥物高悬于梁架上。”蔡海松向记者展示自己多年前拍摄的木雕狮子,讲究的光影构图使狮子活灵活现。

  “‘祠堂拜祖’是潮侨回故里的首要步骤,祠堂为华侨后代的宗族血脉提供了情感归属地。”提及祠堂的意义,蔡海松还举例近期知名侨领返乡寻根,第一站就是到谢氏祖祠祭拜。“潮人感恩报本的精神和美德传承于祖祠文化中,改造后的谢氏祖祠由家族式祠堂延伸为联络海内外乡亲的文化纽带。”

  与祖祠文化一脉相连的,是潮侨的慈善文化。《潮侨慈善》主创、达濠侨中历史老师陈爱辉介绍,该书主要是如实记载潮侨在海外居住地和家乡所作的慈善贡献。陈爱辉表示,潮侨们通过建善堂、创办慈善机构等方式,让同在外打拼的潮汕人团结互助,为流浪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提供了经济和情感上的依靠。而最让他感动的点是潮侨们奉“慈善、慈悲、慈爱”的精神,对居住地的民众也给予关照和帮助。“潮侨们此举将慈善文化推向了新高度。”他感慨地说道。

  不管是在潮汕大地出现严重灾害还是抗战时期面临的物资紧缺,在外的潮人纷纷捐款捐物,设法救济家乡同胞。陈爱辉称,潮人发迹后,不仅在特殊时期救助同胞、重建家乡,更是长期为家乡的教育、医疗和城市建设作出大贡献。

  百年侨批传承家国情怀

  在“潮侨文史”系列活动现场,同步启动了张美生捐赠侨批档案接收的环节。据了解,省档案馆民间档案鉴定专家、市政协文史委特约研究员、市政协文史研究会会员、市档案馆侨批档案鉴定专家张美生35年来坚持收藏侨批,并在这次活动中将300份侨批档案捐赠给汕头市档案馆。

  在张美生眼里,侨批不仅是潮侨漂洋过海寄回的家书和艰苦奋斗、反哺家乡的见证,更是一个特定时代缔结的历史产物和属于潮汕人特有的厚重的家国情怀。过去30多年来,张美生常常深夜在灯下读侨批,这些他殚精竭虑、下乡走巷收集来的侨批背后,是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

  “仿佛有数位在外洋谋生的侨胞在跟我倾诉过番出海的艰辛。”张美生表示,侨批多是报忧少报喜。侨批的一封封家书诉说着谋生的不易与对家乡的思念,这些辛酸的故事跨越时空在他耳畔回响。

  说到跟侨批的渊源,张美生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说着自己最纯粹的爱好。他向记者介绍,此次捐赠的300份侨批档案中,有一份珍贵的成对批,即列字编号相同的来批和回批。“成对侨批十分稀缺。”他表示,外洋寄回中国的侨批较容易找,而中国寄到外洋的侨批则相当稀罕,因为回批一般得等海外华侨回家探亲或落叶归根时带回家才能看到,但潮侨在海外的流浪生活多让回批得不到妥善保存。

  此外,张美生还提到,侨批往往是越老越珍贵,但新近的侨批亦有其不可替代性。据介绍,20世纪70年代末,广东侨批业的业务、人员及财产全部并入中国银行,侨批业作为一个行业由此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然而张美生说,他曾收集了一户人家的侨批档案,侨批从20世纪70年代直到2010年源源不断地从外洋寄过来。

  为何在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时代里,外洋寄来的侨批仍有其价值?“如今外国潮侨通过侨批寄钱款,目的是委托亲人代为祭祖,为子孙做榜样。”张美生动情地说,现代侨批体现的是华侨对故土的眷恋和对祖先的感怀,同时通过寄侨批的习惯将这种家国情怀传递给后代,这是现代侨批的价值所在。

  “我捐赠这些侨批档案是为了抛砖引玉。”张美生告诉记者股票配资机构,侨批是华侨爱国爱乡爱自己家人的见证,因此保护和传承侨批工作意义重大,希望更多的人特别是侨属,能够参与到捐赠侨批的工作中来,让侨批能够得到更妥善更科学的保护。